陜西旬陽:從“能就業”到“就好業“
2020-09-11
作者:
瀏覽量:
114
走進旬陽縣仙河鎮天佑農業生態產業園里,150多名工人們正忙著務煙、施肥、喂魚食......來自該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何世榮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三年多,三年前他參加了人社局組織的種養殖免費培訓,考核合格后通過就近就地轉移順利就了業。“假如沒這個培訓我還在家里指望幾畝薄地收成,肯定脫不了貧,我學了這個技術才找到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憨厚的何世榮臉上洋溢著踏實和自信,手上掌握了技術,每個月3000至5000元的收入,讓何世榮光榮地脫了貧。產業園區負責人胡來春介紹,在這個產業園里還有65名貧困戶和何世榮一樣圓了脫貧夢。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群眾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穩定的收入為基礎,需要以穩定的就業作保證。自2017年以來,地處秦巴腹地的旬陽縣堅持以“有勞就有技、有技就有業、脫貧不返貧”為目標,不斷創新思路,大力實施“五個一批”為統攬,推進“兩個載體”為抓手,做到“五個到位”為保障的“525”就業扶貧工程,靶向施策、定向發力。截止2020年7月底,幫扶全縣61226人實現就業創業,年收入達18億元,帶動3.2萬戶貧困家庭奔向樂業安居新生活。旬陽“525”就業扶貧經驗入選《脫貧攻堅基層實踐》全國優秀案例。
旬陽“525”底氣,來自何處?
五個一批握指成拳聚合力,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以前在門上打零工,辛苦一年才掙五六千塊錢,現在每月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多虧了這么好的扶貧政策幫我脫了貧,才讓我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和過去打零工相比,遠在山西省運城市務工的旬陽建檔立卡貧困戶武紹剛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工作相對穩定,收入可觀。四年前因妻子患上癌癥,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外,還背負了20多萬元的外債。曾一度消沉的武紹剛在扶貧干部幫助下,2018年2月參加了免費模工培訓,通過勞務輸出到山西省勞務輸出基地從事模工技工至今,年收入過十萬元。
“就業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在旬陽縣人社局局長曾勝昔看來,旬陽作為勞務大縣,6.8萬人貧困勞動力要脫貧,就得讓他們有工作、有事干、有錢賺。
旬陽人社局不斷創新思路,大力實施“轉移就業輸出一批、技能培訓賦能一批、三崗融合安置一批、大眾創業帶動一批、扶持產業吸吶一批”促就業創業措施,讓人民群眾就業之路更加寬廣。武紹剛能走上脫貧致富路,就是旬陽大力實施“525”就業扶貧工程“五個一批”措施的生動實踐。
無獨有偶,麻坪鎮老龍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金周云鵬,自2017年4月參加縣上組織的手足修復師培訓后,通過對外勞務輸出到鄭遠元集團就業基地三年多,從剛開始每月5000元的技工上升到現在月收入2萬余元的店長。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帶動一片。近年來,旬陽縣以揚名三秦大地的“旬陽建工”勞務品牌為載體,勞務輸出實現“訂單式”就業,42320貧困勞動力遍及河北、山西、河南、新疆、甘肅等三十多個省市。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旬陽縣統籌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模式,全縣20328名缺技有勞貧困戶技能培訓實現全覆蓋,手足修復師、電子商務、家政服務等專業實現了訂單式培訓和定點輸出。聚焦貧困村產業建設,開展優勢產業短班培訓,28419名貧困人口成為全縣產業建設的主力軍。
對于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旬陽積極探索“公益崗+公益專崗+公益特設崗”三保險的兜底保障模式,兜底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707名,徹底消除“零就業家庭”中的貧困勞動力。
為了讓貧困勞動力能創業,旬陽以創業帶動就業,全縣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104萬元,通過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自主創業實現“帶動式”就業,直接扶持創業人員1376人,帶動就業4200人。
同時,大力扶持“基地+園區+合作社產業大戶+社區工廠+貧困戶”的“五+”扶產業助就業模式,吸納36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有班上、有錢掙,獲得了穩定長效的勞務收入。
兩個載體相得益彰激活力,興產業穩就業
炎夏八月,旬陽縣神河鎮金河口社區的就業扶貧基地國樺合作社里,該鎮黑溝村三組貧困戶張乾軍正在他所承包的菇棚里,小心的侍弄著他致富的寶貝。
“以前種地,辛苦一年才掙三四千塊錢,這比種地強多了,還能學技術,一個人在大棚里照看著就行。”張乾軍說,2017年10月他聽了村上的宣傳后,加入了合作社,當上管護人員,除了每月領取3000元工資外,年底參與分紅,合作社還分給他一個大棚讓他“借袋還菇”,一年下來就有8萬元的收入,嘗到甜頭的他于2019年1月份又多承包了一個棚,一年下來能掙10多萬,“我一人就有了三份收益,我家早已穩定脫貧了,這個脫貧模式好。”張乾軍開心地說。
和張乾軍一樣,如今神河鎮周邊及本村已有1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里有業就,有錢掙。還有130戶有勞動能力、懂技術的貧困戶,以大棚管護入股方式,年底一個大棚另可分紅2—4萬元。
這是旬陽縣打造的“百千萬”就業產業脫貧工程和扶產業助就業促脫貧載體之一。
旬陽國樺就業扶貧基地,是一個以食用菌生產為主的現代化農業園區,也是縣上“雙百基地”之一。公司負責人周智國告訴筆者,公司推行“借袋還菇”模式,就是面向貧困戶,讓貧困戶零投資、零風險掙錢,也是公司給更多貧困戶提供一個家門口就業、掙錢的崗位。目前,企業發展食用菌產業基地320畝,共培育袋料食用菌300萬棒,采取“借袋還菇”模式,目前已吸納156戶貧困戶就業,讓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旬陽共有有勞貧困人口6.8萬多人,多數沒有一技之長或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就業,如何讓這些人依托各類扶貧經營主體實現‘抱團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旬陽縣常委、常務副縣長程海林說。
近年來,旬陽縣委、縣政府經過探索和實踐,大力推行100個就業基地、1000名創業能人、帶動就業30000人以上的“百千萬”工程和圍繞“產業+X”扶持100家產業龍頭企業、培育1000名產業帶頭人的“扶產業助就業促脫貧”的扶貧新模式。把就業崗位開發與產業開發有效連接,緊緊圍繞煙草、拐棗、魔芋、食用菌等骨干特色產業相繼建起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和合作社等,縣上制定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獎補辦法,支持增加就業崗位,全程跟蹤服務,實現貧困群眾有效轉移。
如今,在旬陽已建成就地轉移就業基地36家,培育和發展毛絨玩具、食品加工等新社區工廠75家,已吸納就業3607人,帶動1649人貧困動力就業,月工資超過1800元以上。成立村級合作經濟組織470個,吸納8000多戶貧困戶,帶動1282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上萬元。
五個到位全力保障優環境,護航樂業安居路
位于旬陽縣城關鎮四海逸家安置社區的陜西康之寧毛絨玩具禮品有限公司落戶旬陽,縣委、縣政府從招商落戶、企業登記、招工用人、崗前培訓、申報納稅、金融服務等各個環節全程提供優質服務,讓企業拎包入住、專注發展,最大限度解決企業的眼前困難和后顧之憂。
“衷心感謝旬陽各級政府對我們企業發展的鼎力支持、保障和‘保姆式’的服務,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工廠建設,讓我如期投產,免房租、免水電費,還給幫忙招工和培訓,讓我們企業發展更有了底氣!”企業負責人謝發明說,如今,總部已在旬陽轄區內建設毛絨玩具廠12家,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已吸納就業600多人。
栽下梧桐樹引鳳來,隨后安康睿峰、安康蘇錦陽兩家毛絨玩具總部也迅速狀大發展,全縣已有1100多名新社區居民和附近群眾在毛絨玩具廠里穩定就業,實現價值。
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業、轉移就業、精準脫貧,搞好服務是根本保障。旬陽縣精心做到逐人施策規劃到位、企業用工對接到位、全程服務跟蹤到位、資金支撐保障到位、按月督查落實到位,全力護航就業創業路。
旬陽縣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龔澤忠介紹說,就業需求在哪兒,服務就延伸到哪兒,沒有崗位的給幫忙找,缺工人的給免費招,缺技術的給培訓,缺資金的給貸款,出不去的給公益崗,統籌把政策宣傳、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勞動力派遣、勞動維權等就業服務延伸到村到戶到人,做好就業服務的每個細節。
針對用工難和求職難題,2017年來,大力推送崗位信息,通過線上崗位推薦開展崗位對接,利用“旬陽創業就業”等微信平臺向貧困勞動力推薦就業崗位238期10萬余個,針對性的舉辦“就業援助月”、組織開展“就業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等各類大小型公共就業服務活動達230場次,達成就業意向的貧困勞動力有3000余人。
特別是針對疫情對就業的影響,旬陽充分發揮扶貧“四支隊伍”和4900余名包幫干部的作用,對全縣貧困勞動力信息進行摸排統計,對有就業需求有勞貧困勞動力共29750戶47215人,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通過“點對點”線上招聘”等方式精準服務,并成立了穩就業工作專班,堅持“一周一研判、雙周雙長調度,一月一分解、跟蹤督辦推進”機制,幫扶其有序返崗、實現就業。
此外,旬陽建立了覆蓋縣、鎮、村三級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專門保障就業服務常態化開展,把服務送到農民工心坎上。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建立了組織考核體系、資金扶持體系、培訓提升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宣傳引導體系和服務管理體系,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就業服務,徹底解決讓各類貧困就業群體的后顧之憂,讓其獲得更多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服務就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525’工程作為推進穩就業工作的重要舉措,用足用活用好五個一批措施,做大做強‘百千萬’和‘扶產業助就業促脫貧’兩大工程,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只要就業穩,收入就能增,脫貧成果就能鞏固,讓更多的勞動者端穩就業‘飯碗’,創造美滿的幸福生活。”旬陽縣縣長陳紅星說。
文章來源: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48027443708044 國務院扶貧辦
關鍵詞: